开卷文珠第12讲|姚建彬教授主讲“关于研读外国文学的几种方法”
Body
为帮助大家寻找研读外国文学的方法、提升研读外国文学的水平,12月19日晚,中文系(珠海)于线上举行了主题为“关于研读外国文学的几种方法”的开卷文珠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姚建彬教授主讲,我系贾智副教授主持。

外国文学经典经过历史的检验与时光的淘洗,迸发出珍珠般的夺目之光,吸引着广大读者。但由于文化与时空的差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难免遇到隔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姚教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之道吧。
会议伊始,姚教授提出了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或者说阅读现状诊断:
你怎样认识品读外国文学的必要性?
你读的是什么样的外国文学?
你是怎样品读外国文学的?
对于问题一,姚教授认为品读外国文学能丰富并优化我们对世界文学版图的认知和鉴赏、对文学的认知和理解、对人类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自己民族文学作品的反思与探究。教授在此处类比了最近很火热的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运动以直观的方式激发人的情感,这让隔着屏幕的中国球迷也随之沸腾。
对于问题二,姚教授认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外国文学类型,而划分标准众多:时代、文化、民族、国别、思潮、流派、性别、题材……姚教授强调,我们对外国文学的类型和版图需有一定的认知,这是研读的前提。同时,教授还提出了“何为外国文学?汉译本、选读、精粹、缩写、改编本等是不是外国文学?”的问题并与讨论区的师生展开互动。姚教授强调,如果有条件,最好能阅读外国文学的原语本或完整译本。
对于问题三,姚教授批评了品读外国文学的常见误区:道听途说;仅仅阅读外国文学史的评述;仅仅观看外国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作品;仅仅阅读各种导读/精讲/宣讲/速览……教授认为这些做法可能导致对外国文学的知识谱系、完整性、多样性和审美特征的认知谬误。
继而,姚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外国文学品读的六种方法:
1.文类鉴别法
以戏剧《威尼斯商人》和诗歌《致云雀》为例。文类(style/type),即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kind)和类型(genre)。不同民族的文类存在一定的差别,增强文类意识利于提高我们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2.知人论世法
以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教授强调,在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我们要将作品和作者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评价,要反对虚无主义,要理性认知和评价无法共情、无法共鸣的阅读体验。
3. 多重对比法
以《莎士比亚全集》 《浮士德》 《神曲》等作品为例。可将汉译本与原语本对比,将多个汉译本对比,还可将作品原著同多形态改编版对比。在对比中开拓眼界、加深体悟。
4.求全还原法
以《荒原》《格列佛游记》等作品为例。与其读大量选文,不如一家家地读;与其东鳞西爪地读,不如分门别类地读;与其寻章摘句地读,不如啃几块儿大砖头或硬骨头;与其读各种删减本、缩略本,不如读完整的原本。
5.文化寻根法
以《自己之歌》《百年孤独》等为例。追溯文学作品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消除文化隔膜,增加感性认知,拉近读者同外国文学的距离。
6.经典沉浸法
选择经典性的作家,进行举一反三的研读,达到对其他作品的触类旁通。经典作品,常读常新。
最后,姚教授总结道,文无定法,学无定法,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品读同样没有定法,所谓“诗无达诂”是也。对外国文学的品读,类似于对民族文学的品读,本质上都是同作家进行心灵交流、情感交流、人文交流,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讲究个性化的体验与沉浸。
听完姚教授的分享,大家醍醐灌顶、收益良多。贾智副教授总结道,姚教授全面而细致地介绍了在外国文学的文本选择、阅读方法上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大家在线上的互动也非常活跃,给予了我们很多启迪。讲座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落下帷幕。